2014年4月16日星期三

詳細聊了五種谷

壹、五谷是什麽

“谷”是“穀”的簡體字,高雄援交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稻、稷(jì計,即谷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壹層殼,所以叫做穀。穀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

“五谷”這壹名詞的最早記錄,見於《論語》。根據《論語》的記載:二千四百多年以前,孔子帶著學生出門遠行,子路掉隊在後面,遇見壹位用杖挑著竹筐的老農,問他:“妳看見夫子嗎?”老農說:“四肢不勞動,五谷分不清,誰是夫子?”

親愛的讀者,妳分得清五谷嗎?

五谷的意思是指五種谷。比《論語》更古的書如《詩經》、《書經》等裏面,只有“百谷”,沒有說“五谷”的。從百谷到五谷,是不是糧食作物的種類減少了呢?不是的。當初人們往往把壹種作物的幾種不同品種壹個個起上壹個專名,這樣列舉起來就多了。而且“百”字在這裏不過是用來指多的意思,也並不是真有壹百種。五谷這壹名詞的出現,標誌著人們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分類概念,高雄援交同時反映當時的主要糧食作物有五種。

五谷這壹名詞在當初創造的時候,究竟指的是什麽,沒有留下記載來。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最早的解釋,是漢朝人寫的。漢人和漢以後人的解釋主要有兩種:壹種說法是稻、黍、稷、麥、菽(即大豆);另壹種說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麥、菽。這兩種說法的差別,只是壹種有稻而沒有麻,另壹種有麻而沒有稻。麻子雖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纖維來織布。谷指的是糧食,前壹種說法沒有把麻包括在五谷裏面,比較合理。但是從另壹方面來說,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有限,所以五谷中有麻而沒有稻,也有可能。《史記·天官書》“凡候歲美惡”(預測年歲豐歉)下面所說的作物,就是麥、稷、黍、菽、麻五種,屬於後壹種說法。大概因為這些原因,所以漢人和漢以後的人對五谷就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把這兩種說法結合起來看、高雄援交共有稻、黍、稷、麥、菽、麻六種主要作物。戰國時代的名著《呂氏春秋》(公元前三世紀作品)裏有四篇專門談論農業的文章,其中《審時》篇談論栽種禾、黍、稻、麻、菽、麥的得時失時的利弊。禾就是稷。這六種作物和上面所說的六種完全相同。《呂氏春秋·十二紀》中說到的作物,也是這六種。

很明顯,稻、黍、稷、麥、菽、麻就是當時的主要作物。所謂五谷,就是指這些作物,或者指這六種作物中的五種。但隨著社會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五谷的概念在不斷演變著,現在所謂五谷,實際只是糧食作物的總名稱,或者泛指糧食作物罷了。

二、五谷的起源

上面所說的六種作物,我國在遙遠的古代就已經栽培了。

當人類還沒有栽培作物的時候,依靠漁獵和采集野生植物的塊根、嫩莖葉、種子、果實等生活。他們貯藏壹些食物,以備采集不到的時候吃,高雄援交幹燥的禾本科谷粒最容易保存。拋散在住所附近的谷粒發出了幼芽,長出了他們需要的植物。人們逐漸地觀察到這些植物怎樣生長起來,久而久之,就自己動手來播種。這樣就創始了農業。

我國農業起源於新石器時代,(距今約有八九千年,這時人們已能制作較為精致的石頭工具),當初栽培的作物,就是這些五谷。

稷(谷子)本是我國原產。常見的狗尾草是它的野生種,我國到處有。山西萬泉縣(今萬榮縣)荊村、西安半坡村、河南陜縣廟底溝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先後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粟粒和粟殼,說明我國在開始農耕時就栽培谷子。

黍也是原產於我國。1931年,高雄援交在山西萬泉縣荊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發現了黍穗和黍殼,距今已有六七千年,說明黍在我國也是在原始農業時代就已栽培的作物。

麥是大麥、小麥的總稱,但也往往把小麥簡稱為麥。關於大麥和小麥的原產地,有多種說法。我國最古的文獻裏只是通稱為麥,後來出現大麥這壹名詞,直到西漢後期《犯勝之書》裏才有小麥這壹名詞。因此,有些日本學者認為中國西漢前期以前古書裏的麥完全是指大麥,張騫通西域(公元前二世紀)後才從西方傳入小麥。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1955年在安徽亳〔bó勃〕縣釣魚臺的西周(公元前十壹世紀初期到公元前770年)遺址中就發現了很多的小麥種粒,這就有力地證明了我國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栽培小麥了。

稻也是我國原產,廣東、廣西、高雄援交雲南、臺灣等省區有稻的野生種。最近在浙江余姚縣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掘出相

當數量的稻粒和稻草,距今大約已七千年。另外,早於河姆渡發掘的,有江蘇無錫錫山公園、吳縣草鞋山,浙江杭州水田畈〔fàn,販〕、吳興錢山漾,安徽肥東大陳墩,湖北京山屈家嶺、天門石家河、武昌洪山放鷹臺,江西清江營盤裏,福建福清東張,廣東曲江石峽馬壩,以及河南洛陽西高崖等三十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稻谷(或米)、稻殼、稻草等,品種有秈有粳,地區分布很廣。說明我國在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遠在四五

千年到六七千年以前,就已發展到普遍種植水稻的階段,高雄援交而且在北方也已有稻的種植。

大豆本是我國特產,野生大豆在我國南北方都有分布。現

在世界各國栽培的大豆都是從我國直接間接傳去的。俄、英、德、法等西文中的大豆名詞,都是菽字的音譯。大豆在地下不易保存下來,現在雖然還沒有發現同粟、稻等同樣早的地下大

豆出土,但是可以肯定新石器時代已有栽培壹。

我國古代所謂麻,壹般是指大麻說的。大麻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纖維作物兼食用作物。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有麻布的編織紋,而且有紡綞、紡輪、骨針和梭等出土。鄭州大河村出土的種子,最象大麻子,距今約已六七千年。在南方高雄援交,浙江吳興縣錢山漾出土的麻織物,經鑒定是苧麻布,距今約四五千年。這說明麻纖維已經廣泛地被我們的祖先所利用,在新石器時代,北方已經栽培大麻,南方也可能已栽培苧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